当前位置:美术100 > 美术教育 > 教育理念 / 正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头部广告位

读《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探寻与思考:美术课改20年

美术100小编 1年前(2021-03-07) 教育理念

  2000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01年9月,新研制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美术新课程改革进入全国实验区。“走向文化的美术课程”、“探究式学习”、“三维目标”、“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做中学”等等,诸多教育理论、概念、名词扑面而来,让美术教师应接不暇,脑子顿时被“搞晕”,课堂教学实践不知所措。

  自那时候起,教育研究学者陶旭泉先生,对我国美术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对课程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状态,提出质疑和问题,开始了长达15年之久的深度思考,探寻究竟哪些教育理论在支撑着中国美术课程改革。探寻与思考,是《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这本著作构成的基础。

  中国美术课程改革,从2000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迄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开始,课标研制、课程方案、“中办”、“国办”、“教育部”文件,是以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提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素养的提出,特别是党的18大提出“立德树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五育并举”,2019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教师节接见优秀教师的讲话等。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中国美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代后又一个新阶段。

  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美术课为什么需要改革?中国美术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涉及到其改革动因的基本原理。其一,我国美术课程改革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其二,我国美术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这两项属于我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原理。其三,我国美术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与评价的基本原理,这属于应用性原理。

  《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宗旨,由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的概念界定和美术课程改革综述,引出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梳理和论说。第二章“视觉文化与中国美术课程”,针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思考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分析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课程,与传统美术教育的差别。第三章“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美术教育”,由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走向文化的美术课程”,思考文化认同建设与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等问题。第四章“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美术教育理论”,分别论述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庄子思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庄子教育观与西方教育理论的缄默与互动,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这是该著作有深度的专题研究章节。

  第五章“西方美术教育观与中国美术教育理论”,梳理了美术教育“工具论”和“本质论”以及后现代课程观,对建构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的可能性。同时,陶旭泉先生没有回避我国美术教育历史中前“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法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客观分析其在我国传播过程,对中国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第六章“社会经济发展与美术教育的互动”中,从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的不同形态决定美术教育的意识形态,经济学边际效用原理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美术教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等四方面阐释问题。

  第七章“核心素养时期的中国美术教育”,是陶旭泉先生自2015年之后,伴随对21世纪核心素养观念的解析,针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现实情况,对美术课程内容和变化,美术课程品貌的综合分析。同时,陶旭泉先生提出,警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泛化等倾向的忠告。因为,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课程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素养为本的教学,把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中心的课堂,这是直指“靶心”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攻坚战。同时,核心素养的落实,既需要重组美术学习内容,又需要美术教师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两者密不可分。并非是嘴巴上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培育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第八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陶旭泉先生观点是,“以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以工具论为核心,以本质论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传承中国优秀的教育思想”,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这一宏大的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是在面向新时代美育目标下的美术课程发展方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美术课程实施目标的具体要求下,强调发展育人为本的中国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美术教育,构建对外开放和保持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陶旭泉先生对于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的梳理,对20年来我国美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的反思,对影响中国美术课程改革与具体实践教学,影响美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诸多因素的辨析,对于我们面对新时代美育大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改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的出版,对于美术课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怎样着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培育美术关键能力,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推进新时代美育基础工程,具有更重大的价值。

  阅读《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思考当代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对于未来世界范围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将有什么贡献呢?陶旭泉先生在《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中的深度研究和思考,确立当下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是:超越传递,走向探究。新时代美术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变更和重组,而且需要学生美术学习方式改变,美术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作保障。使它最终达到超越一般美术课堂教学经验的“某物”,“在这个‘某物’中,存在着从逻辑上说不可感只可思的东西。”陶旭泉先生在《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中,并没有说哪一个理论就是中国美术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但读者若知道了某种理论它不是唯一支撑中国美术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需要重新建构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中国美术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所展开的研究与深度反思,能够给新时代美术课程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能够为美术课如何育人,提供认识美育教育规律、把握五育并举方向、为美术教师运用学科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提供指导教学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标 签

试试用"←"或"→"方向键快速翻页把 (^o^)/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头部广告位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Powered By 美术100 京ICP1234567-2号